秸秆曾经是农民眼里的宝贝,因为生火做饭离不开它。但随着液化气和电器的普及,秸秆成了农民眼里的垃圾,因为无处可用只好一烧了之。而如今,它又摇身一变成了宝贝,不仅使农民多了一个增收渠道,还成了打赢“蓝天保卫战”的利~器。
不曾有任何变化的秸秆,为何命运如此一波三折?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,原来这与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有关。
近年来,承德紧扣时代脉搏,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“三农”工作的战略定位,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,各县(市、区)在资源综合利用上下足了功夫,因地制宜,积极探索行之有~效的实用技术和利用模式,从项目推广、政策保障、技术支持等方面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,促~进资源综合、循环利用,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“双赢”。
守田耕种
父子两代人见证秸秆之变
连轴转了一个多星期,33岁的刘海承包的1000亩地终于完成秋收。2015年起,刘海开始在家乡承包土地,那时每年光处理秸秆就要花费十余天的时间。现在,从事秸秆压块的公司仅用一周就打包收走了所有秸秆,“我们不花一分钱不说,还有几万的收入”。
但刘海清晰地记得,2010年左右,秸秆处理是令人头疼的难题,就地焚烧秸秆很普遍。“那时候秸秆没什么用处,放在地里没法处理,只能一把火烧了。”曾几何时,秸秆焚烧与雾霾之间画上了等号。每到秋收,“狼烟”四起,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。
可刘海听父亲说过,这些恼人的秸秆,几十年前在乡亲们眼里,是舍不得扔更舍不得就地焚烧的资源。那时的农民常常不遗余力地把秸秆拾回家、堆成垛,当做烧饭、烧炕的燃料,家里也多多少少养着牛羊,一亩三分地的秸秆足够牲口的饲料用量。加之秸秆还能用来做床垫、编草帽等等,哪里舍得扔在地里“付之一炬”?
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家用电器、煤气的普及和广泛使用,人们对秸秆的需求逐渐下降,收割后留下的茬也难以处理,严重影响下茬作物播种,就地焚烧这才成了无奈之举。“老百姓有时也不想烧秸秆,但秸秆当时的的确确没地方去了。”
现在好了,有公司回收,原先没用的秸秆不仅变废为宝,也给农民增加了收入。刘海边笑边说:“秸秆有地方去了,又能增收,就不会再有人焚烧了。”
从舍不得烧到一烧了之,到禁烧,再到现在的自发不烧,刘海和父亲亲眼目睹了农民对秸秆的态度变化。
用于生活